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和谐艺术字设计加装饰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和谐艺术字设计加装饰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大家有无觉得,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放大局部,字显得更加漂亮。原因为何?
谢悟空邀请!
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放大局部,字显得更加漂亮。原因为何?
这有个前提,首先必须是精品,必须是优秀的书法作品,必须能够经得住放大后的检验。
放大局部,首先看的是点画和结体。
第一,点画
我们常说,“字如其人”。人必须要有筋骨,才能立的起来,字也一样。
字的筋骨,就是点画。书写的点画,必须要有筋骨,立体而非偏平,挺拔有弹性,方能使字立得住。并且要在调锋到位,笔尖杀纸,线条有质感的基础之上,具有书写性,使线条挺拔且流畅。点画要有血有肉、有肉有骨。
正如卫夫人在《笔阵图》中所言:“善笔力者多骨,不善笔力者多肉;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,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。多力丰筋者圣,无力无筋者病。”这样的点画,何愁放大数倍?
一个书法大家的作品,一副作品,一个字,一个笔画,都是恰到好处的美。这是他们深厚的书法功底,高超的书法艺术的基本展现。
毛主席的《长征》
真正的书法家,他们都是有数十年的功底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对笔画写法、运笔方式、墨汁浓淡、纸张选用、作品布局等等不懈的研究,不断的重复、推敲、琢磨,如何写的更加完美。
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
一般人的书法作品,可能你榨眼一看感觉不错,写的还挺好,但经不起细看,分解来看,认真的去看。这样,就会发现有问题,一个字一个字,你都会感觉写的不行。这个时候就显示书法的功底深浅了的。
柳公权的书法
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的,有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,整体看非常的好,单字放大看另有一番惊艳。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书法作品都这样的,古代不是大书法家的作品,根本做不到这一点。现代有些书法家,就靠着一味地把作品写大来忽悠人。
一个真正的书法家,他的作品应该是大字经得起缩小了看,小字经得起放大了看,单个字挑出来看一样精美,这才是真正的书法家的作品。
上图是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之一《湖州妙严寺记》,从整体上看,字的大小匀称,虽然是楷书但融入了行书的笔法,在庄严肃穆之中增加了潇洒飘逸。
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,一般是先看整体,看全篇的气韵、神采、、气势、章法、布局,然后是看整篇之中有没有比较精彩的用笔,最后是看单字的用笔、结体。
上三个字是从《湖州妙严寺记》中挑出来的三个单字放大的图片,单字放大了看感觉更加惊艳,笔迹纤毫毕现,笔笔精致,毫无马虎之笔,笔势连贯,结字生动、俊美,可谓是雅俗共赏。
上图是赵孟頫的行书作品《心经》,从整体上看潇洒飘逸、婉约俊美,是赵孟頫不可多得的行书佳作。
谢谢林默之先生的邀请。按道理说,大不藏拙,字越大,缺点就越是容易被发现。所以放大了看更好看的前提条件是作品的质量很高。高质量高水准的书法作品,放大或缩小都不影响视觉美感,因为点画结构的处理都很好,很少显露破绽。
视力的问题,人的视觉和谐有一个量度范围,在这个范围里又有一个最理想的大小区间,也就是俗语说的不大不小刚刚好。因此,小字(硬笔书法、毛笔小字)宜适当放大了看,大字(毛笔榜书、楹联、斗方)宜缩小了看,这有点“中庸之道”的意思。
(中性笔局部放大)
因为书法是个“混元体”,既有线条、结构,又有墨色、章法,有的作品通篇宏观去看气象万千,但局部放大看并不美观;与此相反,有的作品单字去看无懈可击,但通视全局却很平常,因此,局部放大看很美的作品也未必就一定是好作品,局部放大看平常的作品也未必不是好书法。比如,书圣王羲之的行书无论审视全局还是单个放大看都非常美观,而米芾黄庭坚的作品,单字去拆解未必就很受看。
(秀丽笔局部放大)
抱庸浅谈。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和谐艺术字设计加装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和谐艺术字设计加装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相关推荐